早籼垩白米形成的形态解剖学的研究OACSCDCSTPCD
Anatomical study on the chalkiness formation of early indica rice
以浙733(多垩白)和中优早5号(少垩白)两个品种为实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控温手段,在植株开花后4天分别移入高(37℃)、中(30℃)、低温(24℃)的人工气候箱控温栽培.采用Spurr树脂半薄切片的方法对垩白部位的细胞结构和淀粉粒整体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腹背径向的细胞越扁,细胞数目越多,越易导致垩白的发生;不同温度处理下中优早5号的淀粉粒大多为多角形,但温度越高,淀粉粒排列越疏松,且大小不均一;低温处理下浙733的淀粉粒…查看全部>>
姜维梅;周敏;李太贵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
农业科技
早籼稻垩白温度淀粉粒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2 (4)
高温下早籼垩白米形成机理研究
459-46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77044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