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沙化程度草原地下生物量及其环境因素特征OA北大核心CSCDCSTPC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degree of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为探讨草原沙化演替过程中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正蓝旗温性草原区为例,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土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地下生物量由土壤表层向深层急剧下降,总体呈“T”形分布,0~3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随着草原沙化程度的加剧,地下生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未沙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平均密度分别为2598.67,2…查看全部>>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李金亚;马海龙;高添;于海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农业科技
地下生物量草原沙化环境因素正蓝旗
belowground biomass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environment factorsZhenglan Banner
《草业学报》 2013 (5)
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过程与景观变化作用关系及其生态效应
44-51,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863) (2006AA10Z242,2008AA1218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55),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草原监测)(326-6)和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INRRP 2012-20)资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