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与作物|荒漠绿洲灌区甜高粱"近甜1号"水肥配置及其适应栽培模式

荒漠绿洲灌区甜高粱"近甜1号"水肥配置及其适应栽培模式OACSTPCD

An optimal irrigation-fertilization approach and planting patterns for Sorghum bicolor "JinTian No. 1" in irrigated desert oasis

中文摘要

为了研究沙荒地糖用型甜高粱"近甜1号"(BJ0601)适应性以及探索其栽培技术,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灌区开展了"近甜1号"甜高粱平地覆膜不同灌水量(4~8次,播前600 t·hm-2,生育期1200 t·hm-2·次-1)和施肥量(苗期施尿素150 kg·hm-2作为基肥,生育期设置低、中和高3种施复合肥N-P2 O5-K2 O处理,即分别为225 kg·hm-2、450 kg·hm-2和675 kg·hm-2)耦合试验,并找出最佳的水肥需求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栽培措施(平地/垄沟覆膜)和种植方式(1株·穴-1、2株·穴-1和3株·穴-1)对甜高粱生长发育、生物产量、茎秆含糖量、种子产量和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甜高粱对沙荒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灌水量为7800 t·hm-2(播前600 t·hm-2,生育期7200 t·hm-2)、施肥量为600 kg·hm-2(苗期施尿素150 kg·hm-2,生育期施复合肥450 kg·hm-2)是甜高粱平地覆膜获得高产的最佳水肥耦合条件,可使其地上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达80.7 t·hm-2和28.2 t·hm-2,茎秆可溶性糖含量达30%以上,籽粒产量达2053 kg·hm-2,本区域甜高粱全生育期的灌溉极限阈值为4800 t·hm-2,高/低水肥均不利于甜高粱生物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提高.在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下,合理的耕作措施和种植方式更有利于甜高粱生物产量、茎秆含糖量和种子产量的提高;且与平地覆膜种植方式相比,垄沟作种植效果更为明显.以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为标准,甜高粱平地覆膜高产栽培收获茎秆、种子、茎秆和种子双收应分别采取的株距×行距为:23 cm×40 cm的2株·穴-1、1株·穴-1和1株·穴-1栽培模式;垄沟覆膜高产栽培应采取株距×垄宽×垄高为:23 cm×30 cm×25 cm的2株·穴-1、1株·穴-1和1株·穴-1栽培模式.平地覆膜和垄沟覆膜的栽培技术模式能够在荒漠绿洲灌区沙荒地推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康建军;赵文智;杨荣;周宏

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甘肃 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甘肃 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甘肃 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甘肃 兰州730000

农业科技

甜高粱河西走廊灌区水肥耦合适应性栽培技术

《土壤与作物》 2020 (1)

50-60,11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山地-绿洲-荒漠生态保育与协同调控技术示范"子课题2"绿洲水生产力提升与绿色产业链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Y92C782002) 资助.

10.11689/j.issn.2095-2961.2020.01.0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