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对黑土碳氮含量及玉米产量年际变化的交互效应OACSTPC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illage practices and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oil carbon,nitrogen content and corn yield in Mollisols
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阐明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水平的综合效应,进而明晰作物产量的响应,可为土壤培肥、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1年),探究长期免耕玉米连作(NTCC)、秋翻玉米连作(MPCC)、免耕玉米-大豆轮作(NTCS)、秋翻玉米-大豆轮作(MPCS)四种处理对黑土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耕作年限增加,NTCC和NTCS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SOC和TN含量;10~20 cm土层SOC、TN含量变化在4个处理下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30 cm土层SOC、TN含量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与2001年初始碳氮储量相比,无论是玉米连作还是玉米-大豆轮作,免耕处理土壤碳氮储量均显著增加,且NTCC处理的土壤碳、氮储量最高,分别为75.7 Mg(C)·hm-2、7.0 Mg(N)·hm-2,较传统耕作分别显著增加18.6%和20.4%;(3)土壤碳氮比(C/N)随着耕作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NTCC处理的年平均C/N最低;(4)实施16年后NTCS处理玉米年平均产量最高,达10111 kg·hm-2,其他3个处理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0~20 cm土层的SOC、TN含量、C/N与玉米产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对质地黏重的中层黑土,免耕玉米-大豆轮作促进了玉米增产,较传统耕作有助于促进土壤碳、氮固定,是东北黑土区适宜的耕作措施,有关土壤碳氮的固定能力的提升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高燕;张延;张旸;陈学文;梁爱珍
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130102
农业科技
免耕玉米连作碳氮储量玉米产量
《土壤与作物》 2020 (4)
不同耕作模式对农田黑土有机碳组分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323-334,12
中科院先导专项(XDA230705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095)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拔尖青年科学家"项目(QYZDB-SSW-DQC035)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一三五"规划项目(Y6H2042001)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20200301022R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