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OACSTPCD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zyme activity in Mollisols of China
为了探究在不同耕作模式下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在吉林省梨树县开展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耕作(CT)、免耕+无秸秆还田(NT-0)、免耕+全量秸秆还田(NT-100)3个处理,测定不同耕作模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结构和酶活性及其在土层间的分配.表层NT-10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水溶性碳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CT和NT-0处理.秸秆还田促进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积累,长期免耕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免耕特别是免耕秸秆还田是提高东北地区黑土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农田管理方式.
张常仁;杨雅丽;程全国;刘亚军;张春雨;何红波;鲍雪莲;解宏图
沈阳大学 环境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 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 沈阳110016辽宁省现代保护性耕作与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辽宁 沈阳110016沈阳大学 环境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吉林 梨树136500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吉林 梨树136500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 沈阳110016
农业科技
耕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
《土壤与作物》 2020 (4)
秸秆覆盖下土壤线虫-微生物碳通道对微生物残留物积累的调控机制
335-347,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7048)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618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