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影响因子分析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影响因子分析OA北大核心CSCDCSTPCD

Influential Factors Analysis f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with Geographical Detector

中文摘要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对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显著影响.为揭示土壤碳库空间分布的潜在主控因子并为今后建立碳库空间分布模型提供依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子(气温、降水量、DEM、NDVI、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人口密度)进行空间分异性探测和定量归因.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全国和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而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全国尺度各影响因子按解释程度大小排序分别为:温度(0.22)>NDVI(0.16)>DEM(0.12)>陆地生态系统类型(0.09)>降水量(0.06)>人口密度(0.04);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温度与降水量交互作用的解释程度为0.37,其中温度的作用尤为重要;气温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相对寒冷的地区(均温<15℃)呈负相关,但在更热的地区则呈正相关,意味着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暖可能表现出异质性的响应特征;强烈的因子互作效应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性是由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而非单一因素决定;中国六大分区(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各影响因子解释程度存在差异,体现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控因子的空间异质性.

丁倩;张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生物科学

土壤有机碳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地理探测器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1)

干旱区城市人工不透水面对土壤有机碳过程的影响研究

19-28,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0515)

10.16258/j.cnki.1674-5906.2021.01.0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