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明月峡双重楔形构造叠加模式OA北大核心CSCD
Double wedged-shaped structures of the Mingyuexia anticline in eastern Sichuan thrust belt,South China
川东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北东走向的线性褶皱带组成,为典型的高陡背斜构造带.该区油气勘探目的层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石炭系,而且钻井主要位于构造核部,钻井深度相对较浅,由于地震资料对构造陡翼地层的反射资料显示品质较差,从而对该构造认识出现了多种解释结果.笔者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钻井资料标定,对川东褶皱带典型构造明月峡背斜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测网及两条宽线二维地震剖面重新进行详细构造分析及解释.解释结果表明,如果假定地层厚度不变,明月峡构造样式可以认为是两个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合而成,发育两期构造.据此本文提出了明月峡背斜双楔形构造发育几何学模式图,分析了两期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加模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地表变形是深部逆冲作用的结果,推测早期中浅层构造变形时间为中白垩世,晚期深层构造为晚新生代时期,而且晚期构造改造了早期构造.构造解释结果给出,剖面几何形态为浅层发育向东的反冲断层扩展褶皱,中深层分别以三叠系膏岩和志留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深层构造分别以志留系泥页岩和震旦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构造几何分析指出,深层楔形构造形成时间晚于中深层楔形构造,并改造了早期中深层楔形构造,从而出现了构造高点的向西偏移的现象.在平面分布上,明月峡背斜浅层高陡构造背斜东翼宽度从北向南逐渐变窄,深层楔形体楔形角度逐渐变大,构造缩短量相应增加.
杨庚;陈竹新;王晓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高陡构造川东明月峡背斜多滑脱层楔形构造构造叠加
《地质论评》 2021 (4)
901-917,17
本文为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6E-06012019B-0503)和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学项目(编号:YJXK2019-1)的成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