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鸟类物种组合模式的稳定性 ——以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鸟类群落变化为例

鸟类物种组合模式的稳定性 ——以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鸟类群落变化为例OA北大核心CSTPCD

The Species Assemblage of Avian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the Avian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 after the Mangrove Restoration in Qi'ao Island Natural Reserve, Zhuhai, Guangdong, China

中文摘要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红树林前后的2次鸟类调查(恢复前于2001年3月—12月,恢复后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红树林恢复前后物种组成、种属结构关系、体长分布、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分别对种-属数量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进行拟合,用协方差分析判断红树林恢复前后模型的一致性.2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9种,分别为11目29科58属78种和12目33科57属80种,约24%的鸟类物种发生变化,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等4种在水边灌丛或空地上觅食的鸟类消失,而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等3种在林间活动的鸟类,以及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3种在较深水域觅食的鸟类出现,这与红树林恢复后滩涂区面积减少,红树林区面积增加有关.但恢复前后的鸟类物种丰度仅相差2种,卡方检验表明红树林恢复前后总物种以及单次调查各季节物种的体长、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频次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恢复前后的种-属数量线性模型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乘幂模型均具有一致性.因此得出结论:淇澳岛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后,部分鸟类物种发生变化,但在物种组合模式上具稳定性,即鸟类群落在构建物种组合上具有可重复性.这在指导群落重建与恢复中判断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确定恢复对象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叶锦玉;虞皓琦;廖宝文;游奕来;刘新科;林寿明;杨道德;胡慧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60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6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珠海 519000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 广州 510520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 广州 51052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

生物科学

物种组合模式群落构建鸟类群落红树林植被变化淇澳岛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2)

265-276,12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1212020032019B121202004)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2.0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