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底泥垂向构成类型及底泥—水界面组成物质OA北大核心CSCDCSTPCD
针对太湖中底泥—水界面上物质的状态、性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问题,本文通过对太湖8个湖区39个采样点的现场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太湖底泥状态和垂向上的构成、不同区域底泥—水界面物质的差异及底泥与磷释放和湖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水界面上存在3种物质:粉质硬黏土、淤泥质粉土和悬浊水层.粉质硬黏土(硬底板)是太湖形成前的沉积物,全湖普遍存在,并于湖心区等部位直接裸露;淤泥质粉土是太湖湖相历史形成的沉积物,覆盖了约68%的湖底面积而直接与水接触;悬浊水层在近些年输入颗粒物比较多的区域出现.太湖底泥的垂向存在4种结构,其中Ⅰ型、Ⅱ型结构对水的影响比较小,Ⅲ型、Ⅳ型是易于释放的结构,是磷释放的潜在风险类型.本次调查发现的悬浊水层中有机质和总磷的含量很高,出现位置与湖泛发生区吻合,是对太湖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的物质.
侯豪;朱伟;许小格;薛宗璞;程林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文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
环境科学
太湖底泥底泥—水界面底泥结构悬浊水层湖泛
《湖泊科学》 2022 (3)
P.804-815,12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BE2018737)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B200203049)联合资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