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泊科学|滨江平原的形成模式是江—湖、洲—陆转化——以长江武汉段武昌北部为例

滨江平原的形成模式是江—湖、洲—陆转化——以长江武汉段武昌北部为例OA北大核心CSCDCSTPCD

中文摘要

长江武汉城区段呈SSW—NNE向从城市中心流过.两岸滨江平原是武汉城市的黄金地段.分布于汉阳和武昌沿岸的滨江平原,平面形状似弓形分布于晚更新世岗地与长江之间.研究发现,其形成经历了江—洲—湖—陆的转变过程,是长江中的沙洲并岸的产物.本文以武昌北滨江平原为例,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解析.长江武汉蛇山—青山段在明代江面十分开阔,左岸相对平直,因受汉江三角洲影响岸线微向江突出;右岸弯曲呈抛物线形,边界大致在现沙湖南岸—沙湖港—青山港一线.河道中沙洲发育,河型为多分汊河道.至清代中期后,沙洲先后向右岸移动,多沙洲不断聚合,河道呈东西两支分汊,西汊道为主河道.右汊道被先后靠岸的沙洲分隔为余家湖、沙湖、白杨湖等串珠状湖泊,并不断萎缩.到1899年因自然和人为作用,右汊入口被堵,沙洲与右岸陆地相联,滨江平原形成.余家湖消失,白杨湖萎缩成现在的青山港,沙湖与长江脱离成为独立湖.其河道地貌演化与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可归结为:多沙洲分汊河道—单沙洲分汊河道与沙洲夹湖—沙洲成陆与顺直单河道.该研究对长江中下游类同地貌环境江段滨江平原形成具有启示意义。

李长安;张玉芬;李国庆;郭汝军;陈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

地理科学

长江武汉段滨江平原分汊河道江—洲—湖—陆转化

《湖泊科学》 2022 (3)

P.1006-101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019,41672355)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WHDYS-2018-007)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武汉分院咨询研究项目(HB2020C18)联合资助。

10.18307/2022.03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