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密度及禾豆混播方式下草地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OA北大核心
Grassl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alfalfa densities and grass bean mixed sowing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1)和交叉(A2)混播两种方式建植草地并确定8个紫花苜蓿种群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1、B2、B3、B4、B5、B6、B7和B8)混播为对象,通过测定全年及各茬次产量及头茬禾草生长特性、光合特性,研究混播方式和紫花苜蓿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混播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禾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P<0.05),间行混播1茬、全年苜蓿、禾豆产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显著高于交叉混播(P<0.05).B1和B3全年禾草产量显著高于B4~B8(P<0.05),B6全年紫花苜蓿及禾-豆产量显著高于B1、B2和B3(P<0.05).B3处理禾草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无芒雀麦草地上交叉混播紫花苜蓿15~25株·m-2,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间行混播紫花苜蓿45~55株·m-2全年禾豆总产量较高.
滕泽;张永亮;张玉霞;于铁峰;陈卫东;孙昊;刘欢;唐玉婷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内蒙古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1
紫花苜蓿种群密度混播方式牧草产量生长特性光合生理特性无芒雀麦群落稳定性
《草业科学》 2022 (8)
科尔沁沙地苜蓿添加模式对豆禾混播草地产量稳定性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618-1627,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3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