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报|生态恢复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征及其机制的影响

生态恢复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征及其机制的影响OA北大核心CHSSCDCSTPCD

Effec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on aggregates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gion

中文摘要

为从土壤碳组分对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的角度去解析生态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机制,以典型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措施(次生林,15-20a;花椒林,15-20a)和对照耕地(>50 a)为研究对象,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矿物结合有机碳(M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了生态恢复对SOC及组分、团聚体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耕地相比,生态恢复显著增加0-20 cm 土层SOC及组分的含量与储量(MOC除外),含量与储量的增幅范围为10.4%-151.7%和6.3%-134.5%,其中POC、EOC含量和储量增幅最大,且POC、EOC与SOC相关性较强;②生态恢复显著提高>2 mm团聚体数量、MWD和MGD,其中以次生林0-10 cm 土层的增幅最大(379.3%、172.0%、265.2%);③生态恢复显著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减小,然而生态恢复后>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上升,<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减小,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转为以>2 mm团聚体贡献为主,且>2 mm团聚体数量的显著增加是>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的主要原因;④土壤SOC、POC、EOC、NLOC与>2 mm团聚体数量、MWD、MGD、>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POC、EOC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较强(P<0.01).此外,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增幅来看,自然恢复措施(次生林)较人工种植恢复措施(花椒林)增幅较大.

龙启霞;蓝家程;姜勇祥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 55000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

生态恢复碳组分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团聚体结合有机碳

《生态学报》 2022 (018)

西南典型岩溶区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

7390-7402 /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7446,41601584);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7]1417);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度学术新苗培养及创新探索专项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26-53)

10.5846/stxb20210713188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