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普通野生稻渗入系耐低氮和氮素利用率的鉴定评价OA北大核心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itrogen-deficiency Tolerance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for Introgression Lines of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in Guangxi
以广西普通野生稻Y11为供体,籼型恢复系GH998为受体构建的166份野生稻渗入系BC3F5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氮(LN)和正常施氮(NN)2种处理,调查株高、有效穗和穗长等12个表型性状,结合耐低氮(NDT)性状、氮素利用率(NUE)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可利用的氮高效利用育种材料.结果表明:渗入系所有表型均值NN处理均高于LN处理,受施氮影响较大的性状为茎叶含氮量和谷物含氮量,增幅分别为56.89%和37.89%;影响较小的性状为穗长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0.50%和2.76%;除穗长外,11个性状在2个施氮处理间呈极显著差异,而且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呈正态分布.渗入系NDT性状的相对生物产量(RBY)与相对生物含氮量(RBN)均值居于双亲之间,且RBN为正态分布;相对谷物产量(GRY)和相对谷物含氮量(RGN)均值高于双亲且趋近GH998,均为正态分布;说明渗入系的耐低氮能力与野生稻的高生物产量和高谷物含氮量特性相关.NUE性状均值处于双亲之间且趋近于GH998,说明氮素高效利用能力主要来源于栽培稻;NDT和NUE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提高水稻耐低氮能力会降低氮高效利用率.NDT性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谷物含氮量和茎叶干重;NUE性状主要影响因子是有效穗、单株产量和谷物产量等.因此,依据研究结果对渗入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获得3个耐低氮、12个高氮素利用率和3个氮高效且耐低氮的株系,为水稻氮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荘洁;张宗琼;农保选;杨行海;蒋显斌;李丹婷;夏秀忠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
农业科技
普通野生稻栽培稻渗入系耐低氮氮素利用率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10)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主效QTL qNUE6的克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2071-207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2060476)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桂科AB21238009)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桂科ZY211950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