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与作物|不同冬耕模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冬耕模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OACSTPCD

中文摘要

为评价不同冬耕模式在红壤坡耕地的适宜性,研究了连年冬耕(CK)、隔年冬耕(T1)及不冬耕(T2)等3种冬耕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T2处理或T1处理冬耕间隔期显著增加了花生播种旋耕前0~2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并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P<0.05);(2)与CK相比,T1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仅显著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而T2处理则显著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P<0.05);(3)不同冬耕模式通过影响花生播种旋耕前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水分含量可影响花生出苗率和产量,不同冬耕模式通过增加或降低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也会造成花生增产或减产;(4)不同冬耕模式3年(2018~2020年)经济效益以CK最高,T1处理降低6.90%,T2处理经济效益降幅较大为43.5%。从维持红壤坡耕地土壤质量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连年冬耕是红壤坡耕地优良的冬耕模式,部分红壤坡耕地可适当进行冬季轮耕。

黄尚书;何绍浪;王斌强;王馨悦;周琦娜;钟义军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1717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1717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1717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1717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1717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1717

农业科技

冬耕模式红壤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花生产量经济效益

《土壤与作物》 2022 (4)

P.398-405,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