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粮精粗比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OA北大核心CSCDCSTPCD
为了探讨饲粮精粗比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体重相近、健康的雄性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各试验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50:50 (A组)、65:35 (B组)和80:20 (C组)的饲粮,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90 d。在正试期第90天,晨饲前经口腔采集瘤胃液,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瘤胃液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1) 3组共产生3 354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OTU为1 851个,占总OTU数目的 55.19%;瘤胃液细菌的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及谱系多样性随饲粮精粗比的提高呈显著线性降低(P <0.05)。2)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饲粮精粗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 <0.05),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试验B组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5)。3)在属水平上,随着饲粮精粗比的提高,普雷沃菌属_1 (Prevotella_1)、瘤胃球菌科NK4A214菌属(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和聚乙酸菌属(Acetitomaculum)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提高(P <0.05),而瘤胃球菌属_2 (Ruminococcus_2)和螺菌科NK3A20菌属(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 <0.05)。综上所述,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牦牛瘤胃细菌的总数与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部分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庞凯悦;柴沙驼;王迅;孙璐;崔占鸿;刘书杰;王书祥;杨英魁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16
畜牧业
牦牛精饲料粗饲料瘤胃16S rDNA菌群结构多样性
《草业科学》 2022 (10)
P.2201-2210,10
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1620015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