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人工肝治疗次数及模式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人工肝治疗次数及模式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OACSTPCD

Effects of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 frequency and mode o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中文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次数及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人工肝治疗的102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分别按人工肝治疗次数分组[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16例)、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69例)、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10例)和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7例)]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组[血浆置换组(PE组,69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组(DPMAS组,2例)和联合组(31例)].各组间化验指标采用M-W或K-W非参数检验,各组间生存时间比较采用K-M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其他组,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白蛋白(ALB)改善情况低于其他组,行1、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改善情况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低.治疗前,PE组PTA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45岁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46~54岁患者生存率最低.结论 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对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行多次人工肝治疗者较单次治疗者生存率提高,且患者生存时间随治疗次数增加而延长,但超过6次治疗者生存率下降.

王一帆;杨艳芬;史诗;邓春青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山西太原,030001

医药卫生

人工肝肝衰竭预后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009)

20-24 / 5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计划课题(2017ZX10302201);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人工肝专项基金(iGandanF-1082022-RGG005)

10.7619/jcmp.202308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