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研究|淮河流域上游分区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响应概率研究

淮河流域上游分区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响应概率研究OACSTPCD

Study on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 Probabilities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Drought Zon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uai River

中文摘要

[目的]探究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响应概率,为水文干旱预警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淮河上游 35个气象站及王家坝、息县水文站 1980-2013 年气象、水文数据,将王家坝以上流域分为息县(XX)和息县—王家坝区间(WJB)两个子流域,分别计算各分区的标准化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利用相关系数法计算各分区的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时间,据此对气象、水文干旱事件进行匹配,从而得出不同分区的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进一步结合Copula联合分布函数与贝叶斯网络构建淮河上游分区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概率模型,计算不同重现期下的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概率.[结果](1)WJB与 XX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时间分别为 7 个月与 5 个月,两个分区平均干旱传播历时约为 1 个月,平均干旱解除历时约为 2 个月;(2)WJB与 XX气象干旱历时、强度总体上小于相应的水文干旱特征值,且 WJB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敏感度低于 XX;(3)WJB与 XX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概率与气象干旱历时、强度、烈度成正比,WJB更易发生干旱历时较长的水文干旱事件,而 XX更易发生干旱强度、烈度较大的水文干旱事件;(4)气象干旱传播为相同重现期水文干旱的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概率呈现随重现期增大而减小的特征,且 XX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概率大于 WJB.[结论]XX 与 WJB 两个分区的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以及响应概率均存在差异,应针对性地加强水文干旱预警研究.

高放;刘冀;陈威;杨少康;冯浩;刘艳丽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湖北省荆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 荆州 434099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8||水利部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南京 210029

地球科学

干旱传播特征响应概率贝叶斯网络Copula淮河上游

drought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response probabilityBayesian networkCopulathe upper reaches of Huai River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5)

变化环境下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研究

257-26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变化环境下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研究"(52079079)

10.13869/j.cnki.rswc.2023.05.0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