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OACSCD

中文摘要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宫亮;金丹丹;牛世伟;王娜;邹晓锦;张鑫;隋世江;解占军;韩瑛祚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1

环境科学

水稻甲烷氧化亚氮有机无机秸秆还田固碳减排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7)

P.1226-1236,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200200)。

10.16258/j.cnki.1674-5906.2023.07.0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