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下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分析OACSTPCD
Analysis of Yield Composition of Stem Lodging Resistance Related Traits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研究不同密度(52 500、67 500、82 500、97 500、112 500株/hm2)下6个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明确不同茎秆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剖析耐密品种的茎秆结构特性,以期为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改良进而提高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地上第3节和第4节穿刺强度、节间粗及株高均降低,穗位系数、地上第3节间和第4节间长粗比均增加,穗位高、穗下节间数、穗下节间长无一致性的变化规律.与52 500株/hm2相比,67 500、82 500、97 500、1 12 500株/hm2下株高降低1.41%~5.65%,穗位系数增加2.07%~8.63%,地上第3、4节平均穿刺强度降低4.25%~15.88%,地上第3、4节平均节间粗减少5.87%~14.27%,地上第3、4节平均节间长粗比增加7.73%~30.5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第3节和第4节穿刺强度、地上第3节间和第4节间长粗比、穗位高、地上第4节间长、密度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通过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建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曲线模型,筛选出高产品种秋乐368,鉴定出了每个品种的最适密度,仅有秋乐368既耐密又高产.不同密度条件下,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第3、4节穿刺强度和节间长粗比是影响产量的较重要性状;地上第3节茎秆对密度因素的敏感性弱于地上第4节;在高密度条件下,第4节茎秆质量好坏对产量有更重要的影响.
鲁晓民;王振华;郭书磊;张新;魏良明;张前进;曹丽茹;刘海静;邓亚洲;张震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
农业科学
玉米密度产量构成模型茎秆性状抗倒伏
MaizeDensityYield compositionModelStem traitsLodging resistance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9)
44-55,12
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HARS-22-02-G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23ZC017)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30011110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