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北京典型绿化树种对氮氧化物净化作用月变化特征研究

北京典型绿化树种对氮氧化物净化作用月变化特征研究OA北大核心CSCDCSTPCD

中文摘要

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峻,氮氧化物(主要为NO_(2))是危害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除控制污染源外,利用绿色植物吸收净化污染物为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理措施。为探究典型绿化树种对氮氧化物的净化作用,以及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依据,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银杏(Ginkgo biloba)、国槐(Sophura japan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旱柳(Salix matsudana)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控制试验结合野外测量试验研究6个北京典型绿化树种在植物生长季(6-10月)对NO_(2)净化作用月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下树木净化能力的共同特征,验证人工控制试验的科学合理性。结果表明,1)人工控制试验中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NO_(2)净化量为2.04-7.85μg·dm^(−2),针叶为0.96-1.97μg·dm^(−2);阔叶净化时间为48-127 min,针叶为41-107 min。2)野外试验中各树种林内NO_(2)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单谷”特征,以10:00最高(81.3-139μg·m^(−3)),14:00最低(25.3-70.3μg·m^(−3))。3)人工控制条件与自然条件下各树种净化能力均表现植物生长旺盛季(7、8月)最强,6、10月最弱,阔叶林的净化能力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4)通过将人工控制条件下植物净化NO_(2)能力的月变化数据与自然条件下林内NO_(2)浓度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动态趋势具有明显相反规律,即人工控制条件下植物净化NO_(2)能力越大,野外自然条件下相对应树种林内NO_(2)浓度越低。人工控制条件下树种净化NO_(2)能力的月变化特征与野外自然条件下规律一致,证明人工控制试验结果科学合理。

鲁绍伟;房佳兴;王梦雪;张俊杰;赵娜;徐晓天;李少宁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环境科学

绿化树种NO_(2)净化作用人工控制和野外试验月变化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12)

P.2174-2182,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2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83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资助项目(KJCX20230209,KJCX20220412)。

10.16258/j.cnki.1674-5906.2023.12.00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