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

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OA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分析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择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予常规治疗+针刺公孙、四缝穴)与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脏腑点穴)。比较2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并检测血清I-FABP、VIP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I-FAB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I-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VI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血清VI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可用于治疗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调理和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血清I-FABP、VI水平,缓解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临床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付殿跃;李志新;杨英伟;焦永波;

河北生殖妇产医院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二门诊部急诊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儿二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以岭医院针灸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基础医学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针刺脏腑点穴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血管活性肠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4 (001)

P.82-85,89 / 5

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11200913)。

10.7619/jcmp.202326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