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探究土壤水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量化年平均降水、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类型6个因子对土壤水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果](1)2000-2020年5期多沙粗沙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下降48.09%,77.93%,83.01%,36.13%;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上升46.22%,0.33%。现阶段多沙粗沙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占比分别为62.49%,42.07%。(2)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年际变化呈波动显著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214.89 t/(km^(2)·a)降至2020年的1169.44 t/(km^(2)·a)。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空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面积占比为76.13%,未来仍将以下降状态为主,面积占比为62.50%。(3)6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且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2000-2005年由降水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2010-2020年由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结论]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状况不断好转;未来共有62.50%的区域土壤水蚀模数为持续下降与未来下降状态,但仍有20.44%的区域存在上升的潜在风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使得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驱动力呈动态变化;在今后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防治,优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坡度因子。

张卓佩;牛健植;樊登星;赵春光;苗禹博;杜洲;杨智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鄂尔多斯市水旱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鄂尔多斯017000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农业科学

多沙粗沙区RUSLE模型土壤水蚀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

《水土保持学报》 2024 (2)

P.85-96,1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0804)。

10.13870/j.cnki.stbcxb.2024.02.0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