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长期定位耕作模式对小麦^(13)C同化物分配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

长期定位耕作模式对小麦^(13)C同化物分配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OA北大核心CSTPCDMEDLINE

中文摘要

明确长期定位耕作模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可为小麦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连续14年旋耕(R)、少免耕(S)和隔两年深松+少免耕(SS)3种耕作模式对小麦植株冠层光截获、同化物转运分配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开花后14~28 d表现为SS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1 d, SS处理小麦冠层的上层和中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均显著高于R和S处理;开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和^(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表现为SS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S处理的千粒重较R和S处理分别提高了8.7%和9.6%,籽粒产量较R和S处理分别提高了14.2%和19.4%。SS处理显著改善了小麦冠层的光能利用,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增加了粒重,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模式。

王庆源;陈甜;于振文;张振;张永丽;石玉;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

农业科学

耕作模式光截获^(13)C同化物籽粒灌浆籽粒产量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004)

P.926-932 /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211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3-18);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10.13287/j.1001-9332.202404.0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