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对象,选取5种土地覆盖类型(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光滩裸地、油井区和农耕区),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以期探明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并确定土壤理化性质对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芦苇群落碳储量最丰富,达(52.6±3.80) g·kg^(-1),光滩裸地碳储量最少,为(28.2±7.05) g·kg^(-1);在植物覆盖下土壤有充沛的碳输入而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这一现象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轻组分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分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均与SOC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相关性大小为EOC>HFOC>LFOC。SOC含量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含水率、总可溶性固体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有机碳组分特征有关。辽河口湿地土壤碳库中HFOC占比最大,EOC占比最小,碳库结构较为稳定。pH值、阳离子交换量主要通过影响HFOC积累速率来影响SOC含量。因此,提高湿地土壤中较为稳定的HFOC储量,有助于提升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碳汇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罗庆;何清;吴慧秋;寇力月;方旭;张鑫雨;李缘;柴育廷;张瑞生;代文举;

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44

农业科学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碳组分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重组分有机碳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003)

P.333-340 /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384);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RC220128);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XLYC220314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211035074)。

10.16258/j.cnki.1674-5906.2024.03.0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