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基于钻井、测井、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运用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和交会图版法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超压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定量表征目的层不同成因类型超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深层二叠系不同岩性地层超压成因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层超压成因主要为生烃和欠压实作用,其中生烃作用占主导;泥岩盖层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作用;而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储层超压成因主要为超压传递和欠压实作用。②研究区风城组烃源岩生烃增压自早二叠世开始,现今达到最大,不同构造部位增压大小差别较小,烃源岩层超压主要分布于39.43~49.16MPa,但其贡献率具有明显差异,凸起区较大,而凹陷区较小;凸起区和凹陷区生烃增压对总超压贡献率分别为84.49%~94.41%和65%~67.3%,研究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增压大小与风城组具有相似的规律;欠压实作用对泥岩盖层超压的贡献率一般为100%。③研究区二叠系储层超压传递增压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及古近纪至今,其贡献率在不同凸起区存在明显差异,达巴松凸起和石西凸起分别为21.86%~23.35%和100%。厘清研究区深层、超深层超压的分布规律,可以为盆地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苟宇杰;张凤奇;江青春;鲁雪松;刘刚;卫延召;刘海磊;蒋文龙;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石油、天然气工程

深层超压成因演化特征定量评价盆1井西凹陷准噶尔盆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4 (003)

P.16-30 /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压力—应力耦合对前陆冲断带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原生孔隙的保存机制研究”(42172164);中国石油前瞻性基础性科技攻关项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2021DJ0203)。

10.13673/j.pgre.2023080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