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一次PM_(2.5)与臭氧协同污染过程分析OA
2018年4月16—22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PM_(2.5)与臭氧(O_(3))协同污染过程,为深入认识两者协同污染发生的成因及过程,利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了本次协同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地面形势、垂直特征等,并按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变化将污染过程分为增长、高位、下降三个过程。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中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不同过程转换时风速变化明显,O_(3)污染在每天16:00出现最多。(2)蒙古低压靠近京津冀且京津冀处于高压外围时的静态天气下污染物易积累传输,冷锋过境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快速下降,东北高压控制下空气质量较高。(3)19日凌晨气溶胶垂直分布主要包括混合型、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来自京津冀南部、西南部;19日中午气溶胶垂直分布主要包括混合型、污染型、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来自京津冀北部。高空传输易带来沙尘型气溶胶,地面污染严重时地面气团传输以外来水平传输为主。(4)PM_(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及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O_(3)小时平均质量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两种污染物间呈显著正相关,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高值大多出现在风向为135°到225°的东南至西南风范围内。
方文圣;曹念文;施欣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
环境科学
PM_(2.5)臭氧协同污染京津冀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24 (003)
P.342-356 / 1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3705301,2018YFC0213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