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墨里造山与松潘-甘孜锂矿链成因的探讨OA北大核心CSTPCD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基墨里大陆和泛华夏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形成了4000 km长的基墨里造山带。位于三大陆之间、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体的造山属性的确定,对于探索松潘-甘孜锂矿链的成因有重要意义。松潘-甘孜地体西部和北部的早侏罗世陆相火山岩、底砾岩和煤系地层(~201 Ma)不整合在晚三叠世褶皱地层及花岗岩体之上,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时限提供了直接证据。松潘-甘孜地体中的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和白龙山-大红柳滩等稀有金属矿集区具有共同特征:赋存在由核部高分异S型花岗岩和幔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组成的片麻岩穹隆构造中、经历了巴罗-巴肯变质作用、含锂伟晶岩脉侵位在花岗岩体上部的伸展空间。通过对松潘-甘孜地体区域地质调查和对矿集区的变质、变形、岩浆和成矿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该地体经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过程:(1) 230~220 Ma:地壳缩短和加厚阶段,以盖层大规模强烈褶皱、逆冲带,盖层与基底之间向南的滑脱变形为特征,伴随深熔和巴罗式变质作用;(2) 220~190 Ma:地壳减压折返阶段,大量花岗岩侵位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中、形成片麻岩穹隆并伴随巴肯式变质作用。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及岩浆不混溶作用,导致侵位在片麻岩穹隆顶部伸展空间的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成矿。此外,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JSD)揭示了甲基卡矿集区多层次穹状花岗岩席控制含锂伟晶岩脉的成矿机制,推测大规模中下地壳基底深熔驱动岩浆上升,岩浆体沿上地壳中的构造面推叠形成岩席。
许志琴;郑碧海;朱文斌;魏海珍;洪涛;高建国;舒良树;马绪宣;赵宇涵;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动力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珠海51027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地质学
基墨里造山松潘-甘孜地体伟晶岩型锂矿青藏高原
《地质学报》 2024 (005)
P.1333-1357 / 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2162211,91955203);南京大学卓越计划“川西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242126)联合资助的成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