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肝细胞癌中肿瘤包绕型血管模式在临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肝细胞癌中肿瘤包绕型血管模式在临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315例肝细胞癌石蜡样本,应用CD34、CD31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肝细胞癌组织血管生长模式。根据染色结果分为两种不同的血管模式:具有离散血管腔的毛细血管型模式和具有窦隙状血管腔并形成蛛网状血管网、血管内皮完全包绕肿瘤细胞簇的VETC模式。分析VETC模式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预后意义。结果42.5%(134/315)肝细胞癌组织中出现VETC模式。将VETC占比≥20%的肿瘤面积定义为VETC+型肝细胞癌,315例中VETC+型肝细胞癌占19.4%(61/315)。45.9%(28/61)VETC+型肝细胞癌中可见粗梁型组织学结构。VETC+型肝细胞癌与肿瘤最大径>3 cm(P=0.011)、高α-甲胎蛋白(AFP)水平(P=0.022)、组织学分化差(P=0.002)、存在粗梁型组织学结构(P=0.009)和有微血管侵犯(P<0.001)等相关。VETC+型肝细胞癌患者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中位无瘤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时间分别为20、13个月,VETC-型肝细胞癌患者中位OS、DFS时间分别为59、4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VETC模式是评估肝细胞癌患者OS和DFS的独立风险因子(OS:HR=1.490,P=0.039;DFS:HR=1.476,P=0.044)。结论VETC是肝细胞癌常见的血管生长模式,评价该模式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的复发和预后。

肖锋;肖静文;张海燕;马秦榕;顾春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病理科,南通226006

临床医学

肝细胞癌肿瘤包绕型血管粗梁型预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4 (006)

P.640-643 / 4

南通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MSZ21037、JC22022025);南通市卫健委科研项目(MB2020031、MS2022069)。

10.13315/j.cnki.cjcep.2024.06.0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