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10.2空间叠加分析,计算耕地非农化面积,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并探讨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耕地非农化总面积为2201.52 km^(2),耕地非农化率为7.11%。2)在空间分布上,耕地非农化的重心主要从辽中区向东北方向迁移至于洪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核密度最大值1657.3,主要在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附近;耕地非农化的次集中区域为新民市和昌图县,其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33.18和1018.49。3)在驱动因素上,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影响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户籍人口>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粮食产量>第二产业增加值,交互作用探测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综合来看,耕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挖掘农村居民点利用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治理耕地非农化。

刘洪彬;王红红;金子位;潘春玲;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

经济学

耕地非农化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下辽河平原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 (008)

P.1420-1431 /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415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5011018,2022YFD1901601-1)资助。

10.12357/cjea.2024017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