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台地死亡事件的沉积学与碳同位素记录OA北大核心CSTPCD
华南板块在早二叠世时期位于赤道附近,发育了以栖霞组为代表的浅海碳酸盐岩,随后被孤峰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所取代,代表一次碳酸盐台地死亡事件。文章对下扬子区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和江苏句容正盘山剖面上栖霞组与孤峰组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微相、碳同位素地层学等研究,试图探讨早二叠世末期栖霞组碳酸盐台地死亡的机制。分析表明,栖霞组顶部可划分为9种微相,属于碳酸盐内缓坡—中缓坡沉积环境;孤峰组底部可划分为5种岩相,属于深水盆地环境。栖霞组与孤峰组界处沉积环境和古水深发生突变,代表了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末期的碳酸盐台地死亡。栖霞组与孤峰组之间的碳酸钙含量突然降低、碳酸盐碳同位素快速负偏、有机质碳同位素明显正偏,指示碳酸盐台地死亡的突发性和事件性。观察显示,无机碳δ^(13)C_(carb)与有机质δ^(13)C_(org)存在镜像关系。文章认为,导致有机和无机碳解耦的原因可能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而碳酸盐台地死亡可能为相对海平面上升所导致。
张逍姬;胡修棉;李娟;许艺炜;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地质学
碳酸盐台地死亡栖霞组孤峰组沉积微相早二叠世下扬子区
《高校地质学报》 2024 (004)
P.379-396 /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88101)资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