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甘肃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甘肃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被覆盖变化直接关系中国西部的生态安全。采用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FVC)数据,并从自然和人文影响方面选取16个影响因子,涵盖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类活动,利用趋势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PLS-SEM),从甘肃省不同干湿区、不同时间节点的角度探究其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省FVC整体持续改善,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其中陇东高原、陇中高原和疏勒河南部地区改善最为明显。2)不同干湿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差异显著。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改善较慢,受降水量波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大;而半湿润和湿润区植被改善明显,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生态工程的推动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3)降水和土地利用对FVC解释力最大,“退耕还林工程”对FVC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也引起植被退化。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对FVC的影响一直在积极增加,不合理人类活动对FVC的负面影响相对稳定且较大,部分抵消了退耕还林的正面效果。此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对FVC的影响显著下降,且间接受到气候的正向影响。4)利用PLS-SEM模型,可有效分离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的驱动作用,也可探究因素间的作用强度与途径。该研究增强了对区域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理解,也为生态恢复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持。

戴晓爱;马佳欣;唐艺菱;李为乐;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环境科学

植被覆盖度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驱动因子干湿区地理探测器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008)

P.1163-1173 /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405);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3YFS0435);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SKLGP2022Z007);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2023YKC20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802313174310);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73776112419);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地图学》(YLKC01430);雅鲁藏布江中游自然资源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项目(2024YJZKF005)。

10.16258/j.cnki.1674-5906.2024.08.0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