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精量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精量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化农业科研园区进行大田裂区试验,以3种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为主区:油菜–水稻轮作(RR)、小麦–水稻轮作(WR)、青菜–水稻轮作(CR);以3个施氮量为裂区:不施氮(N_0)、传统施氮量(N_…查看全部>>

胡明明;李志欣;丁峰;陈凯瑞;廖琴;吴子牛;熊莹;付浩;罗永恒;陈宗奎;杨志远;孙永健;马均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

农业科学

水旱轮作旱作秸秆还田精量减氮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含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8)

P.1500-1514,1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1706,2017YFD0301701,2016YFD0300506)四川省育种攻关专项(2016NYZ0051)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8ZA0390)。

10.11674/zwyf.2024101

评论

您当前未登录!去登录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