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OA北大核心CHSSCDCSSCI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这是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答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到文本和作者本身,由此还原作者原意和文本原义,此所谓“我注六经”的原则;二是回到读者中心论的立场,任何读者的理解都是处境化的理解,因此没有更好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三是视域融合所包含的必然是作者原意、文本原义和不同时空背景下读者的增质性理解,这两者体现的是“籍经立论”、“六经注我”的定向,此即所谓“守正创新”或者“继承发展”,“守正”体现的是文本原义、作者原意与诠释者之意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创新”标志着它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多元化。
班班多杰;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读者中心论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意识佛教中国化作者原意时空背景六经注我诠释学
《西藏研究》 2024 (004)
P.1-13,M0003 / 1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传佛教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佛教思想史论”(项目编号:14ZDB117)阶段性成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