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时空演变及对极端降水的响应OA北大核心CSTPC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forest carbon sink in Lishui City and its response to extreme precipitation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2.6、RCP 4.5和RCP 8.5)下1979-2079年丽水市森林NEP时空格局,分析极端降水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结果]①1979-2015年丽水市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查看全部>>
[Objective]The objective is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rend of forest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in Lishui City,and reveal its response mechanism to extreme precipitation,so as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of forest carbon sink potential in Lishui.[Method]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forest NEP in Lishui from 1979 to 2079 was simulated under three climate scenarios(RCP 2.6,RCP 4.5,and RCP 8.5)by integr…查看全部>>
杨宁馨;毛方杰;杜华强;李雪建;孙佳倩;赵吟吟;郑兆东;腾先锋;叶峰峰
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林学
极端降水森林碳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InTEC模型浙江省丽水市
extreme precipitationforest carbon sink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InTEC modelLishui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5)
919-927,9
百山祖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项目(2022JBGS02)浙江省科技厅"领雁"项目(2023C02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2171785,319013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