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力学学报|东昆仑印支晚期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和地质意义

东昆仑印支晚期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和地质意义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的碰撞造山过程目前尚存在争议,在东昆仑小南川地区新发现的三叠纪埃达克质花岗岩为约束碰撞造山演化提供了新的地质证据。研究通过对小南川地区出露的磨石沟和本头山2个花岗岩体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并结合以往东昆仑印支晚期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东昆仑印支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磨石沟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09~208 Ma;本头山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01~200 Ma。2个岩体的花岗岩含较高的SiO_(2)和Al_(2)O_(3),富碱且相对富钠,同时含较高的Sr(398×10^(-6)~613×10^(-6))和Sr/Y比值(50~97),亏损重稀土,无Eu异常,表现出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磨石沟花岗岩具有负的全岩ε_(Nd)(t)值(-3.60^(-)3.34)和变化的锆石ε_(Hf)(t)值(-1.3~5.9),表明其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本头山花岗岩具有负的全岩ε_(Nd)(t)值(-1.65^(-)1.55)和正的锆石ε_(Hf)(t)值(+3.4^(+)7.3),表明其来源于变质基性岩组成的加厚下地壳,残留相为榴辉岩。磨石沟岩体和本头山岩体花岗岩形成于东昆仑印支造山带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综合分析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在晚三叠世处于碰撞和碰撞后阶段,而碰撞后阶段的岩浆活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初期2个阶段。

王秉璋;李五福;郑英;王春涛;赵忠国;金婷婷;曹锦山;付长垒;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西宁810008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地质学

碰撞造山过程印支晚期岩石成因埃达克质花岗岩东昆仑

《地质力学学报》 2024 (005)

P.834-864 / 31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项目(2019QZKK0702);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项目(地矿[2021]61号);青海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2024524015jc015)。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