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报|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风险评价的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以神木市为例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风险评价的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以神木市为例OA北大核心CHSSCDCSTPCD

中文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是我国划定生态用地,完善和落实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等区域调控政策的有效工具,可通过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限制无序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实现国土、区域和城市等各尺度上的生态安全永久性保护。神木市煤炭资源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虽然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不错成效,但是由于能源转型压力和对生态修复的认知不足,依然存在关键生态源地忽视、煤矿塌陷影响认识不足等问题,亟需对神木市生态修复策略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优化。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修复分区-管理策略优化”的基本研究框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电路理论方法结合,构建神木市具备最优生态廊道宽度的生态安全格局,并与矿区塌陷、山体滑坡、水体污染、地表破坏和土地荒漠化生态风险评价进行叠加,采用冲突分析方法确定关键生态要素的冲突类型与等级,识别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神木市生态安全格局共计识别出生态源地37个,斑块面积达到1139.2km^(2);生态廊道70条,总长度达380.0km,最优廊道宽度设定累积阻力阈值为80000;生态夹点大于1km^(2)的有28个,总面积达到140.4km^(2)。综合生态风险冲突评价结果:店塔镇、西沙街道、锦界镇和孙家岔镇处于较高级冲突以上,是神木市受采矿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基于生态要素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等级,综合确定了神木市矿山修复区、荒漠化防治区、综合服务区和水土保持区四大生态修复分区。本研究改进了传统生态修复分区划定模式,探索集“摸清生态基底-识别修复空间-优化保护对策”于一体的县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乡镇级行政区,使理论研究能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县域生态修复与管理。同时,可为黄河中游地区同类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策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李欣;郑颖;陈安宁;周吉喆;李青泽;侯全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61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61 陕西省高等大学低碳城市空间与交通协同规划工程研究中心,西安710061

环境科学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风险评价神木市电路理论景观连接度

《生态学报》 2024 (019)

P.8784-8797 / 14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802803)。

10.20103/j.stxb.20240309048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