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减氮密植研究进展与“极限密植”技术OA北大核心CSTPCD
氮素营养和栽培密度调控着水稻群体构成,协调的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是优化群体结构,实现水稻“减氮增效”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发现,减氮密植可优化水稻群体构成,提高水稻群体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且减氮和密植栽培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具有协同效应。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我们进行了多年多地水稻“极限密植”栽培技术实践,发现在中上等肥力稻田,设置目标产量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90 kg/hm^(2)、本田栽插秧苗数高达400×10^(4)株/hm^(2)的情况下,通过免施分蘖肥控制分蘖,使稻株平均分蘖数只有1.2个,协调了群体生长与主茎成穗,较常规栽培显著提高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水稻产量提高了27.4%,由于减少了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其中氮肥农学效率增加了120%。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之间的互作关系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株型、养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对氮密互作的响应不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氮密互作关系,探索适应水稻品种特性的减氮增密水平;研究减氮密植模式的水稻无人机飞播技术,利用无人机飞播的高密度高精准性确定播种密度,研究对应的氮肥施用量;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和肥力状况下的最适氮密组合研究;研究氮密互作对水稻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对水稻表型的影响,为水稻“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吴大霞;陈世勇;袁先福;马超;张亚丽;夏金林;汪建飞;
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安徽省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与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蚌埠233400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马鞍山243100
农业科学
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氮水平栽培密度极限密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010)
P.2000-2012 / 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22YFD2301402);安徽省同心科创工程项目(202306e08020014);安徽科技学院人才引进项目(ZHYJ2023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