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数测度与时空演进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数测度与时空演进OA北大核心CHSSCDCSSCICSTPCD

中文摘要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一逻辑起点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两期修正混合距离Luenberger生产率模型测算中国284个城市2011—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并从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两个维度揭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支撑结构。研究发现:12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明显上升,支撑结构呈逐渐优化趋势,由资本和经济增长组成的旧“双轮驱动”结构,向新业态培育和发展均衡组成的新“双轮驱动”结构,再到以新业态培育、数据要素和发展均衡组成的“三轮驱动”结构转变。三级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均有所上升,但区域之间的异质性明显且支撑结构变动各异,其中,国家级城市群驱动支撑结构从“双轮驱动”转为“三轮驱动”,区域性城市群驱动支撑结构由“单轮驱动”转为“双轮驱动”,地区性城市群驱动支撑始终保持“双轮驱动”,但是主导因子污染治理和均衡发展转变为污染治理和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多点镶嵌—极点散射”的动态演化过程,且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由“低水平、低差距”逐步向“高水平、高差距”转变。为此,应从扫平新质生产力发展障碍、因地制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协调关联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廖斌;韩雷;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0015

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结构高质量发展新业态培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006)

P.125-136 / 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JL007);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GZC2024142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24B0181)。

10.3876/j.issn.16714970.2024.06.0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