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家公园的筹设与流产OACHSSCD
国家公园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随后被世界多国效仿。20世纪初,“国家公园”的理念传入中国,引发了时人较为广泛的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遂开启国家公园的筹设。1929年,造园学家陈植订立了《太湖国立公园计划书》,推动“国家公园”在近代中国从感性认知转化为学理性概念。1936年,庐山牯岭英国租借地被收回后,庐山管理局计划将之建设为国家公园。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凝聚着塑造现代国民、推动市政建设、驱动国家经济的价值引导,又夹杂着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初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然而受时局所限,相关事业最终流产。作为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一扇窗口,国家公园可以折射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审美等复杂多元的方面。通过探讨民国时期国家公园的理念传入、筹设过程和实践成果,可为当今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启示。
高梓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100084
环境科学
国家公园近代中国太湖庐山现代化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04)
P.86-93 / 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