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思政课政策生产的历史图景与五重导向OA
政策工具是政府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具有象征和实践双重意义,对政府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产生观念引导与行为预期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政策生产是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意识形态传导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思政课政策生产脱胎于教育政策生产的具体实践,具化为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有机统一的话语形态,包含了价值性、规律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等基本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政策生产经历探索初创、改革转型和创新飞跃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四次转向”“三层递进”和“两个飞跃”的历史图景。思政课政策生产的历史进程清晰呈现了思政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导向,不断回应思政课建设现实矛盾的问题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的理论导向,深刻把握“三大规律”的实践导向和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价值导向。“五重导向”有力阐释了思政课政策变迁的基本逻辑,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政策生产的未来向度提供了有益思考。
高扬;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生产历史图景五重导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001)
P.76-90 /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党百年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Z02);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分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141);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08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