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泊科学|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体垂直混合过程的响应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体垂直混合过程的响应OA北大核心

中文摘要

深水湖泊冬季热力分层消亡,水体上下混合,水动力过程改变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可能影响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本研究在2022年11月2023年4月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的热力分层消亡期、混合期和分层形成期,开展水体垂直剖面的理化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高频观测,探究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力学混合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混合过程引起湖泊理化环境因子显著的时空变化,与分层消亡期和形成期相比,混合期水体总磷(TP)、溶解性有机磷(DOP)、正磷酸盐(PO_(4)^(3-)-P)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增加,总氮(TN)、溶解氮(DN)、颗粒氮(PN)、氨氮(NH 3-N)和硝态氮(NO_(3)^(-)-N)浓度显著降低。浮游植物群落中,绿藻门的转板藻属(Mougeotia)和小球藻属(Chlorella)在整个观测期密度较高,蓝藻门的长孢藻属(Dolichospermum)和拟柱孢藻属(Cylindrospermopsis)在分层消亡期密度较高,硅藻门的直链藻属(Melosira)和隐藻门隐藻属(Cryptomonas)在混合期密度高,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在分层形成期密度较高。冗余分析发现,NH_(3)-N、PO_(4)^(3-)-P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而且,浮游植物不同种类对氮、磷营养盐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其中长孢藻属和转板藻属的密度与氮营养盐呈正相关、与磷营养盐呈负相关;而其他浮游植物密度则呈现相反规律,分别与氮营养盐呈负相关,与磷营养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水体混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发现一方面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水温通过调节不同形态的氮(NO_(3)^(-)-N、NH_(3)-N)、磷(PO_(4)^(3-)-P和DOP)营养盐浓度,从而间接地驱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引起水体中Chl.a浓度变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深水湖泊热力分层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加强对湖库热力分层的作用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有助于深水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朱先龙;雷逸伦;杨予;罗鸿;赖睿聪;罗文磊;王荣;徐润冰;邢鹏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中国科学院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玉溪652500 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玉溪65250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中国科学院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玉溪652500 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玉溪652500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35

生物学

抚仙湖垂直混合浮游植物营养盐驱动因子

《湖泊科学》 2025 (1)

P.36-49,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102216)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201AT070093,202101AU070133)联合资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