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
- 2023(2)
- 2022(4)
- 2021(2)
- 2020(3)
- 2019(5)
- 2018(4)
- 2017(5)
- 2016(4)
- 2015(7)
- 更多...
- 核心收录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46)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1)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11)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1)
- 更多...
- 刊名
- 江西农业学报(22)
- 中国种业(5)
-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5)
- 中外医学研究(5)
- 医学信息(4)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
- 中医教育(3)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3)
- 现代农业科技(3)
- 中国医学创新(2)
- 更多...
- 作者单位
- 北京中医药大学(13)
- 陕西科技大学(5)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3)
- 华中科技大学(1)
- 国防科技大学(1)
- 成都大学(1)
- 昆明医科大学(1)
- 江西农业大学(1)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1)
- 湖北大学(1)
- 更多...
- 语种
- 汉语(103)
- 关键词
- 选育(13)
- e型杂交水稻(6)
- 应用(6)
- 杂交水稻(6)
- 栽培技术(6)
- 水稻(6)
- 特征特性(5)
- K17eA(4)
- eui基因(4)
- 优质(4)
- 更多...
- 作者
- 张红林(103)
- 刘海平(34)
- 张瑞祥(31)
- 钟晓英(23)
- 刘跃清(21)
- 张璞(10)
- 李土明(7)
- 李德悦(7)
- 张红忠(6)
- 曾祥梅(6)
- 更多...
相关度
- 相关度
- 发表时间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20条
- 每页显示30条
已找到 103 条结果
- "两优培九"在赣南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的试种表现
-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CSTPCD摘要:2000~200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1号"、"两优培九"和"653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63"高,且"丰两优1号"的米质较优,"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晚稻"模式短17d左右.
- 高产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K优金谷1号北大核心杂交晚籼高产优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新组合K17A金23A柱头外露率柱头生活力1996年Ⅱ-32A珍汕97A1998年异交特性协青早A分蘖力农科院四川省累积率千粒重配合力不育系试验田结实率海南优势熟期摘要:母本K17A引自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具有高柱头外露率、高柱头生活力、高开花累积率、低闭颖率的优良异交特性,苗期较耐寒,分蘖力中等,千粒重较大,配合力强。父本207是1996年引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当年在我所海南点上种植100株,发现其中3株分蘖力较强,并分单株收藏、繁殖,其他性状与207基本一致,与K17A、协青早A、Ⅱ-32A、珍汕97A、金23A等不育系进行测交,1998年晚稻在所内试验田进行优势观察,K17A/2…查看全部>>
- 籼型长穗颈不育系K17eA选育CSCDCSTPCD
- 籼型杂交早稻K优66北大核心
- e型杂交水稻晚籼组合eK优4480的选育北大核心CSCD
- e型杂交水稻育种与利用研究进展CSTPCD摘要:水稻高秆隐性基因eui基因由美国学者J.N.Rutger在1981年发现.介绍了通过将eui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途径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设想与实践,以及杨仁崔通过直接辐射诱变方法育成高秆隐性(e型)恢复系和e型不育系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在水稻长穗颈不育系的选育、e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及其制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e型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 籼型长穗颈不育系吉eA的选育CSTPCD
-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阴跷脉病候的医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