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
  • 2023(1)
  • 2022(1)
  • 2021(3)
  • 2020(7)
  • 2017(2)
  • 2016(1)
  • 2015(3)
  • 2014(5)
  • 2013(2)
  • 更多...

  • 核心收录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80)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68)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65)
  • SCI(2)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
  • 更多...

  • 刊名
  • 气象科学(43)
  • 气象学报(14)
  • 大气科学(12)
  • 热带气象学报(9)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3)
  • 气象(3)
  •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
  • 更多...

  • 作者单位
  • 南京大学(72)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7)
  • 国家气候中心(7)
  • 河海大学(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 北京大学(1)
  • 南京大学;(1)
  • 更多...

  • 语种
  • 汉语(98)
  • 关键词
  • ENSO(9)
  • 大气环流(9)
  • 年代际变化(8)
  • 夏季(5)
  • 东亚夏季风(4)
  • 北极海冰(4)
  • 厄尔尼诺(4)
  • 年际变化(4)
  • 数值模拟(4)
  • 北半球(3)
  • 更多...

  • 作者
  • 杨修群(98)
  • 房佳蓓(18)
  • 任雪娟(13)
  • 谢倩(11)
  • 孙旭光(9)
  • 黄士松(9)
  • 朱益民(6)
  • 周天军(5)
  • 汤剑平(5)
  • 赵珊珊(5)
  • 更多...

相关度
  • 相关度
  • 发表时间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20条
  • 每页显示30条
已找到 98 条结果
  • 一个海气耦合环流模式中的ENSO循环特征及控制机理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本文利用中科院大气所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十四层热带太平洋模式的耦合环流模式100年积分中的后30年的月平均输出资料,通过分析海表面温度、上层海洋热容量和海表面高度异常的年际变化,揭示了模式ENSO循环(包括其产生、发展、成熟和消亡过程)的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控制本文耦合环流模式中ENSO循环的机理是"时滞振子"模态,这和由中间复杂程度耦合模式得到的ENSO控制机理是一致的.反映了"时滞振子"机制对于解释EN SO控制机理具有…查看全部>>
  • 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纬向风场的关系研究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本文通过对300 hPa、500 hPa和850 hPa的北太平洋风暴轴(PST)的异常研究,分别提取出两个主异常模态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在三层的第一主模态都主要对应有PST异常的准10 a的周期变化;而对300 hPa和500 hPa的第二主模态,以及850 hPa的第三模态,对应有更长时间的趋势变化.进一步通过相关的分析,说明PST的异常从低层到高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一致性.通过PST与纬向风场在300 hPa的相关分析发现,两个模态…查看全部>>
  • 1976/1977年前后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年际异常的变化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基于1948~2005年NCEP/NCAR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环境预测中心) 再分析资料, 讨论了1976/1977年前后的年代际气候变化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 (SST) 年际变率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化前后, ENSO都能导致热带印度洋SSTA (海表面温度异常) 出现全海盆同号的变化, 这种模态在冬季最强; 气候变化前与变化后相比, 该模态对该地区海温年际变率的方差贡献大22.1%, 达到最强的时间早2个月.气候变化…查看全部>>
  • 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北大核心CSCD
    摘要:使用1948~1999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根据气候平均高度场的演变特征,利用850 hPa马斯克林高压的特征闭合等值线所包含的格点数定义了马高面积指数,通过分析马高面积指数揭示了马高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高虽然常年存在,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夏季最强,冬季最弱,由冬到夏的突然增强过程主要在5~7月,由夏到冬的减弱过程主要在8~11月;(2)马高的面积变化在整个时段内存在16 a左右…查看全部>>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利用1951~1998年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全球海洋和大气分析资料及中国降水和气温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在海洋中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结果表明,PDO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对应于PDO暖位相期(即中纬度北太平洋异常冷、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暖),冬季,阿留申低压增强,蒙古高压也增强(但东西伯利亚高压减弱),中国东北、华北、江淮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东北、华…查看全部>>
  • 我国大陆上空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利用1958-2001年NCEP/NCAR和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由地面积分到300 hPa计算了我国大陆上空整层大气的可降水量,对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我国大陆上空可降水总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部分站点探空资料对大气再分析资料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西北地区和华南沿海呈增加趋势;各个季节平均可降水量趋势变化特征并不相同;去除线性趋势的可降水量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全国大…查看全部>>
  • 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海洋模式模拟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变率CSCDCSTPCD
    摘要:利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海洋模式模拟研究了表面强迫异常引起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变率.利用1958-1998年表面分析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年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通过3组试验模拟的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分析了动量和热量通量异常对热带印度洋SST变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变率的主要模态表现为…查看全部>>
  • 中国南方冰雹气候特征的三维EOF分析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根据我国南方61个气象观测站1956~1995年月冰雹日数资料,应用三维EOF和小波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冰雹的主要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多冰雹带位于云贵至中南地区的湖南、江西,并向北、向东南逐步递减,最大值出现在贵州兴仁;我国南方冰雹季节变化显著,春季2~5月份为多冰雹季节,其中3月份出现最大值.冬半年(10月~次年5月)冰雹主要活动于南区(25~30 (N、115 (E 以西地区),…查看全部>>
  • 经向风应力在热带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中的角色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局地热力平衡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Kelvin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发生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只有纬向风应力对其作出贡献;在海温仅由平流过程决定的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在整个波长范围内都有发生,波长越大,不稳定越强,经向风应力与纬向风应力都可以对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作出贡献,但…查看全部>>
  • 东北地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北大核心CSCDCSTPCD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有其独特的气候变化特点.利用东北地区建国以来较密集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Yamamoto检测、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近44 a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的差异和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44 a来,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变暖倾向,气候变暖趋势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冬季增温最强,秋季增温最弱;区域变化表现为在区域中心区域,即…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