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5(2)
- 2024(9)
- 2023(3)
- 2022(6)
- 2021(1)
- 2020(1)
- 2019(2)
- 2018(2)
- 2017(2)
- 2016(1)
- 更多...
- 核心收录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18)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5)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5)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
- 更多...
- 刊名
- 中国林业教育(19)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0)
- 水土保持研究(3)
-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
- 高教学刊(3)
- 高等农业教育(3)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 安徽农业科学(1)
-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1)
- 更多...
- 作者单位
- 北京林业大学(1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
- 内蒙古农业大学(1)
- 四川农业大学(1)
- 新疆农业大学(1)
- 甘肃农业大学(1)
- 更多...
- 语种
- 汉语(47)
- 关键词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47)
- (15)
- 树木生理学(10)
- 森林保护学(10)
- 森林培育学(10)
- 森林植物学(10)
- 森林生态学(10)
- 森林经理学(10)
- 森林土壤学(8)
- 教学改革(7)
- 更多...
- 作者
- 吴发启(7)
- 党晓宏(3)
- 左合君(3)
- 王云琦(3)
- 王健(3)
- 蒙仲举(3)
- 高永(3)
- 丁国栋(2)
- 余新晓(2)
- 张洪江(2)
- 更多...
相关度
- 相关度
- 发表时间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20条
- 每页显示30条
已找到 47 条结果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摘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的本科人才以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适应生产实际的技能培养。针对实际工作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要求,探索了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的方法理念,并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参观和认知性、技能操作训练、综合运用、技术创新4个层次,相应地提出了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措施。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摘要:通过对我国14所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型、课程学时和课程顺序的安排等现状的分析发现,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分类不统一、主干课程的数量和学时院校间差异悬殊和课程安排欠合理等问题。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科学处理好“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关系、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性等原则,提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方案。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课程筛选的探讨北大核心摘要:本文在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主要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以专业内涵、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主干课程为课程筛选依据,提出了以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规划学和开发建设项目保持为核心的19门左右的主要课程,构成了水体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分析与建议摘要:在对14所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有分歧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主干课程与课程体系、主要的实践环节和专业的学分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已成型的方案结构框架,修订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 “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摘要:该文主要探讨了“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注重专业特色,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保证系统性的同时,突出内容的区域性和实用性特点;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森林生态效应、林草培育技术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是“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的3大理论模块.与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2个实践环节相结合,共同组成“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初探摘要:作者根据多年"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实践,结合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特色,制定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的基本方针,构建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以及实习实验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大学本科生选修课程的情况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摘要: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07、2008、2009和2010级学生的成绩表,分析了他们的选课情况,发现学生的选修课受培养方案的制约很大。当培养方案中标注了“指定选修课”时,所选课程的门类相对集中,反之,则相对分散。分散的程度在通识类课程中表现最为突出,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所导致的。同时,选修课的实用性缺乏、内容重复、新知识点少等原因,使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期望值受到影响。为此,提出了明确选修课的目…查看全部>>
-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摘要:首先阐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特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其次,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最后,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就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加大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二是高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的教学水平;三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摘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3方面构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创新素质,并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 关于水土保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卷调查CSCDCSTPCD摘要: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座谈、问卷等调查形式,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内容及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较合理,基本能满足社会实践需要,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但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调查意见构建的新的课程体系,压缩了6门课程,增加了主要课程学时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实践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