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2)
- 2022(2)
- 2021(1)
- 2020(2)
- 2019(1)
- 2018(1)
- 2017(3)
- 2016(2)
- 2014(1)
- 2013(1)
- 更多...
- 核心收录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7)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6)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1)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
- 更多...
- 刊名
- 中国医学伦理学(7)
- 现代医药卫生(4)
- 中国全科医学(3)
- 继续医学教育(3)
- 中国当代医药(2)
- 中国美容医学(2)
- 全科护理(2)
-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
- 山东医药(2)
- 更多...
- 作者单位
- 西安交通大学(4)
- 山东大学(3)
- 广西医科大学(3)
- 天津中医药大学(2)
- 首都医科大学(2)
- 东南大学(1)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1)
- 华中科技大学(1)
- 南京中医药大学(1)
- 南京大学(1)
- 更多...
- 语种
- 汉语(50)
- 关键词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0)
- 生物医学模式(9)
- 心理护理(5)
- 医患沟通(3)
- 整体护理(3)
- 人际关系(2)
- 健康教育(2)
- 儿科护士(2)
- 全科医学(2)
- 全科医生(2)
- 更多...
- 作者
- 卢彦军(4)
- 耿庆茹(4)
- 薛秦香(2)
- Leon Piterman(1)
- 万滋衡(1)
- 何国栋(1)
- 何龙韬(1)
- 侯晓华(1)
- 刘璐(1)
- 叶金朝(1)
- 更多...
相关度
- 相关度
- 发表时间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20条
- 每页显示30条
已找到 50 条结果
-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研究摘要: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谱与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性疾病,居于我国疾病死亡谱的前列。相应地,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群体-预防-社区保健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教育应当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查看全部>>
- 皮肤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CSTPCD
- 论中医心身相关思想与养生CSTPCD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健康和疾病不仅应该从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诊治和研究,而且应该结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来进行多层次、多次元的诊治研究,而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正是心身医学的核心思想。
- 社区慢性病管理操作指导探讨
-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门诊森田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门诊森田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54例:200 mg马来酸曲美布汀,po, tid, 配合门诊森田心理疗法,治疗前、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疗效;对照组54例:仅用 200 mg 马来酸曲美布汀,po, tid,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和对照组总有…查看全部>>
- 人文医学视域下的医学综合——整合医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引领作用CSTPCD摘要:人文医学是医学在当代的本质特征,有别于古代、近现代医学;人文医学的基本样态是综合,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文医学综合的基本内容;整合医学是对人文医学综合样态的清醒认识,并引领、推动着人文医学综合;整合医学理论构架的不断完善和在实践中的落实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 儿科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摘要:压力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这是压力学之父塞利的观点。而凡是能够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机体产生压力的因素均称为压力源。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儿科护士。有研究表明,儿科护士大约有三成患有失眠、头痛、胃病、甲亢、腰椎间盘突出、肾病等。因此,应该高度重视。
- 应激对胃肠道感觉-动力功能的影响
- 冠心病的心理干预
- 从医护人员的职责看死亡教育CSTPCD摘要:本文从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护人员的职责入手,认为医护人员的职责不仅是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应是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由此认为死亡教育,首先是医护人员自身的死亡教育,然后是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十分重要,并对死亡教育的形式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