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
- 2022(3)
- 2021(4)
- 2020(7)
- 2019(9)
- 2018(6)
- 2017(6)
- 2016(4)
- 2015(10)
- 2014(8)
- 更多...
- 核心收录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38)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83)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59)
- 刊名
- 中国临床康复(11)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9)
- 山东医药(9)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8)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8)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6)
- 中国卒中杂志(5)
- 临床误诊误治(5)
- 重庆医学(5)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4)
- 更多...
- 作者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10)
- 中南大学(8)
- 福建医科大学(7)
- 重庆医科大学(6)
- 哈尔滨医科大学(5)
- 武汉大学(5)
- 上海交通大学(4)
- 北京大学(4)
- 华中科技大学(4)
- 南京医科大学(4)
- 更多...
- 语种
- 汉语(194)
- 关键词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94)
- 脑梗死(20)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7)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13)
- 血栓溶解疗法(12)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9)
- 卒中(8)
- D-二聚体(7)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7)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7)
- 更多...
- 作者
- 季军(8)
- 令文萍(7)
- 何霞(7)
- 姬尚义(5)
- 张更(4)
- 赵文洲(4)
- 余绍祖(3)
- 文秀英(3)
- 潘一峰(3)
- 王玮(3)
- 更多...
相关度
- 相关度
- 发表时间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10条
- 每页显示20条
- 每页显示30条
已找到 194 条结果
-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含量测定的意义摘要:目的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抗原含量,以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20名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说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查看全部>>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北大核心CSCDCSTPCD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采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检测对血栓性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延长——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科学建议CSTPCD摘要: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行治疗指南,其中包括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行静脉溶栓的建议。尽管该药对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患者通常在发病3h后方能到达医院,往往已经超过了用药的时间窗。因此,大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未能接受rt—PA治疗。目前研究认为,增加rt—PA治疗例数的最可能方法就是延长治疗时间窗。
- 脑梗塞抗凝溶栓治疗中抗凝及纤溶演变的临床意义CSTPCD摘要:目的动态观察脑梗塞患者疗程中t-PA、D-D、PC及APC变化,研究与其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5天、10天、15天,测定t-PA、D-D、PC及APC.结果脑梗塞患者t-PA在病程中呈较高水平,而无显著变化(P>0.05).D-D入院时呈低水平,随血栓溶解,D-D逐渐升高,在病程中有显著变化(P<0.01).PC在整个病程中呈低水平状态,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P…查看全部>>
-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衰时D-D、t-PA和PAI的改变及临床意义北大核心CSCD
- 恒河猴tPA基因的克隆、测序与真核表达摘要:目的对恒河猴tPA编码区cDNA进行测序和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恒河猴淋巴细胞中扩增tPA基因,将获得的cDNA克隆于T载体,序列确定后再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恒河猴tPA cDNA编码区与人tPA c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由此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5%.随后将恒河猴tPA cDNA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HO细胞后成功表达出了有活性的tPA.培养上清检测结果显示其活性约为50?…查看全部>>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北大核心CSCDCSTPCD摘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tPA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PAI-1能够调节tPA的活性,两者共同作用调节纤溶过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溶解血栓、明确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北大核心CSCDCSTPCD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收集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PA及PAI-1水平;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PA与PAI-1的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P<0.01)和0.429(P<0.05);脑脊液与血液…查看全部>>
- 罗格列酮对伴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预防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北大核心CSCDCSTPCD摘要: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伴有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由此对罗格列酮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选择2006-02/12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8例,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9),常规治疗组对其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包括常规针对冠心病和糖尿病治疗;罗格列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口服,4 mg/d.②实验评估:两组观察对象均在入…查看全部>>
-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PA和PAI-1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病变侧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PA和PAI-1表达的影响,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和不同部位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 于缺血2小时分别再灌注4小时、24小时、72小时、7天、14天后处死,其中亚低温组于缺血后30分钟实施病灶侧脑亚低温并持续4小时.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HE 染色观察病理形…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