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OA北大核心CSTPCD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分别与河床质充塞度、粒径和主要组成相关;(2)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底质特征参数在2004—2020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三种特征均值在2004—2012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0.01),在2012—2019年均显著增加(P<0.01),在2019—2020年显著减少(P<0.01);(3)产卵场含沙的底质比例在2004—2008年减少33.08%,在2008—2012年增加12.69%,在2012—2015年减少33.83%,此后其持续减少至2019年,在2019—2020年增加39.37%,期间的底质变化可能与三峡蓄水、泥沙调度、新修水坝的蓄水运行及期间发生的洪水有较大关联,且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明显受河床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为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的推演和产卵场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刘文成;李君轶;李鹏程;班璇;吴金明;张辉;沈丽;刘志刚;杜浩;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23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7
水产学
产卵场河床质粗糙度硬度分形维数演变中华鲟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004)
P.568-578 /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40214和31202799);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1YFD120030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2022CFA058)资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