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48例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分析

48例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分析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致病基因,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内分泌专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的未能明确诊断的矮身材儿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对致病基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纳入患儿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7.73±3.97)岁,身高标准差分值为-3.63±1.67;临床表现:特殊面容33例(68.8%),体型或骨骼系统异常31例(64.6%),围产期异常26例(54.2%,其中61.5%为小于胎龄儿),内分泌系统异常24例(50.0%,其中87.5%生长激素(GH)峰值低于正常),矮身材家族史21例(43.8%);实验室检查:GH激发试验峰值(9.72±7.25)ng/mL,IGF-1标准差分值为-0.82±1.42,骨龄与年龄差值(-0.93±1.39)岁;WES共发现相关基因变异者25例,其中14例(56.0%)为致病变异,6例(24.0%)为可能致病变异,5例(20.0%)为意义未明变异;评价为致病及可能致病变异的基因共14个,其中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10个(PTPN11、RAF1、RIT1、ARID1B、ANKRD11、CSNK2A1、SRCAP、CUL7、SMAD4和FAM111A),影响细胞外基质(ECM)4个(ACAN、FBN1、COL10A1和COMP)。【结论】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矮身材伴特殊面容、非匀称体型、骨骼系统异常、小于胎龄儿、GH峰值低于正常和矮身材家族史等特征的儿童,其病因需考虑罕见单基因疾病的可能,WES是提高单基因性矮小症诊断效能的重要手段。本组患儿致病基因中,主要致病机制是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和ECM组分或功能,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发现和研究新的矮小症致病变异和基因功能。

侯乐乐;林少汾;李晓娟;刘祖霖;欧辉;张丽娜;孟哲;梁立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广东广州510289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细胞分子诊断中心,广东广州510289

临床医学

矮身材儿童临床特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基因变异致病基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4 (001)

P.127-135 / 9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儿科内分泌中青年医师成长科研基金(Z-2019-41-2201)。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