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生物量粒径谱季节变化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生物量粒径谱季节变化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文根据2016—2017年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粒径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双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2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出现波峰的粒径区间存在季节差异,春、夏季第一个波峰出现在3~4粒径级,主要由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种类组成。秋、冬季第一个波峰出现在5~6粒径级,主要由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种类组成。四个季节的第二个波峰均由细纹狮子鱼、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和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等鱼类个体组成。全部鱼类群落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和截距存在季节差异,其中夏季粒径谱陡峭,截距值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粒径谱最平缓,截距值最小,粒径谱斜率和截距的变化主要受当年生幼鱼群体的影响。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底层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的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同一季节,底层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的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斜率和截距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暖温性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全部鱼类群落粒径结构以小粒径鱼类为主,大型鱼种和大个体较少。鱼类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年生幼鱼及洄游性鱼类的个体数量变化是影响该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主要因素。

曲耀琦;刘淑德;薛莹;张崇良;纪毓鹏;任一平;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山东烟台264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 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青岛266003

水产学

生物量粒径谱鱼类资源粒径结构季节变化山东半岛南部海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003)

P.51-59 / 9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9YFD0901205)资助。

10.16441/j.cnki.hdxb.2022048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