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超声表现分析OACSTPCD
目的 了解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肿瘤患者16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16例共20个病灶,其中13例17个病灶位于头皮,2个病灶位于项部,1个病灶位于颏部。平均发病年龄(38.3±14.9)岁,平均就诊年龄(49.5±14.9)岁,发病与就诊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至40年。外毛根鞘囊肿12例,16个病灶;毛囊瘤2例,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伴脂溢性角化症1例,毛囊漏斗部囊肿1例,各1个病灶。病灶最大径0.8~9.8 cm,平均(2.58±1.61)cm。灰阶超声显示,所有肿瘤均为形态较规则、轮廓较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16个外毛根鞘囊肿均为混合回声,血流Adler 0级,其中4例行超声造影,均无增强。1例毛囊瘤呈稍高回声,血流Adler 0级;1例毛囊瘤呈稍低回声,基底部血流Adler 2级。1例增生性毛根鞘瘤,中间呈高回声伴钙化灶,边缘呈环状低回声。结论 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的肿瘤以外毛根鞘囊肿最为多见,好发于头皮。超声可对病变的位置、数量及累及层次等进行较好的判断,可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明确其囊性性质。
梁莹;戴九龙;何发伟;范玉亭;戴全;卢漫;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1137 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中心,成都610041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中心,成都610041
临床医学
头颈部外毛根鞘囊肿毛囊瘤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临床特征超声表现超声造影
《重庆医学》 2024 (006)
P.833-837 /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E0196700)。
评论